有一种想专门为这一盘醋包一顿饺子的冲动。
《黑神话:悟空》的实机演示看得我是热泪盈眶。记得之前有这种感觉的时候,还是 17 年小米发布 MI MIX,同年《中国有嘻哈》中 GAI 的《虎山行》,18 年腾格尔老师在《歌手》中演唱的《天堂》,去年在某天深夜独自看《百万美元宝贝》。那是确实是一种鸡皮疙瘩从后脊一直贯通到头顶的体验——就仿佛在瞬间,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我虽然一直在玩游戏,但我不是一个资深的游戏玩家。由于设备限制,我的游戏体验主要在 PSP 平台、PC 平台和移动平台展开。其实我玩的种类比较少——比如至今为止,我还没有 Steam 的账号。所以我不从游戏体验的角度来评价这段实机演示,也不对它的成品做出预期。
《黑神话:悟空》的实机演示展现出了我对中国未来 20 年的期待。 这个期待的具体内容,是我们的文化和创造力能和如今的市场、资本相匹配。 而游戏产业,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比如现今电影产业就呈现了我们的 IP 和资本不匹配的现状。在大部分靠 IP 讲故事的电影中,绝大部分是进口片。比如漫威的十年,就是一个超级英雄吊打其他电影的一段时期。当然我们可以说那背后是好莱坞成熟的工业能力和一个渴望超人主义的时代共同促成的产物。但是对于国内的环境,我们依然可以认为:我们的资本市场对生产出这样的作品的期待,并不高于烂片、流量片。所以“相匹配”进一步说,指的就是市场对中国创造的认可。
初看这句话,你可能认为市场就是一个孤立的客体,需要我们去谄媚的迎合,并由此得出“我们的文化不需要迎合别人”的结论。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市场的主要驱动力是资本和消费者,但归根结底是消费者——也就是我们。所以需要改变的还是我们的消费意识——我们的市场需要给那些沉得住气的作品一些时间和一些投入。
在信息产业这样的问题也很常见。正版软件的破解资源寻找和安装几乎是这一代人必备的技能。我们更倾向于使用免费 + 内购的模式,而不喜欢一次性付费或者订阅的模式。一方面我们说着大厂的工具不好用,另一方面,我们拒绝为独立开发者的产品付费。
当然这些情况都在好转,或者说在可预见的未来内还将进一步上升。因为消费行为背后所反映的,是人均收入、是教育水平、是文化氛围。 只要我们的国力还在稳步提升,市场就会给出利好的预期。所以说之前提到的“对未来的期待”,也是期待着国民能够更加富有,从而带来的市场繁荣和文化繁荣。
游戏产业是一个比较顶层的文化产业,因为其依赖很多其他的技术。比如不仅要求游戏设计本身、 IP、美术、市场,还包括设备、信息技术、文化、音乐、政策。其实单从这些方面来说,大部分领域国内已经有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或者深厚的底蕴,或者潜在的发展前景。所以希望会有更多这样的作品给在一个产业临门一脚,让市场觉得:“我又行了”。
希望我的乐观的预计在未来的某一天回头看的时候,还是显得太过悲观。
一句题外话:我觉得中国大多数文化 IP 没有版权,是一个很好的优势。